Search

感謝 財經主播/主持人 朱楚文 邀請,今天到《科技財經午報》分享了對電動車和特斯拉近期的看法。以下文...

  • Share this:

感謝 財經主播/主持人 朱楚文 邀請,今天到《科技財經午報》分享了對電動車和特斯拉近期的看法。以下文字摘錄分享:

#特斯拉 從Elon Musk接盤開始,因為主觀、客觀等諸多因素,一直同時是聚光燈焦點,也是「眾矢之的」。一方面也許是作為拓荒者,挑戰了巨大的利益聯盟、供應鏈、傳統車廠,甚至震動了政府能源政策的風向。另一方面,狂人CEO馬斯克的影響力和「狂言」,讓特斯拉一路走來都是飽受爭議。如果大家關注的夠久,從特斯拉走出車圈,進入主流媒體視野、大膽開放Autopilot 1.0而受大眾討論的2015年開始,每年都有諸如「倒閉」、「走下神壇」、「消量暴跌」、「股假狂瀉」等聳動標題。但如果你足夠熟悉行業、花足夠多的時間了解行業、花足夠多的時間看真實的數據,會發現很多是議題炒作、很多是競爭對手刷流量、很多是故弄玄虛、很多是偷換概念...。比如,很多標題寫著市佔狂跌的媒體報導,其實內文是以廣義的「電動車」來對比只有「純電動」的特斯拉。純電動加上各種混動產品,去年賣了200多萬部,而特斯拉只用純電動產品,就賣了50萬部,更別提2021年第一季度,特斯拉的銷量幾乎翻了一倍。單看季初的銷量下跌,其實也反應了不熟悉特斯拉或者行業的銷售節奏,如果大家看過往財報,就知道,往往是在季末才會看到交付量顯著增長。更別提特斯拉今年因為旗艦產品換代、產線優化還有供應鏈短缺等問題,2021年至今甚至有兩款旗艦車款完全沒有生產和交付。

很多媒體上看到的維權議題、產品致命缺陷等,炒作完就結束了,但有多少看完新聞標題的朋友,注意到有非常多網紅、網友最後發了聲明向特斯拉致歉,承認捏造事實。另外,特斯拉近期不同車款有幾次大規模召回,這個不假,但熟悉汽車行業的都知道,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,任何包含豪華品牌在內的汽車品牌,你想得到的,幾乎都有因為零件、質量問題大量召回的紀錄,只是特斯拉在聚光燈之下,媒體喜歡放大處理,原因很簡單,有眼球、有關注。再舉個例子,特斯拉和馬斯克已經多次表示自己對純視覺路線的堅持,近期,也就是這兩週,大家還是可以看到各大媒體不停轉發特斯拉向光學雷達Lidar技術路線靠攏這樣非常不專業的新聞報導。補充一下,我個人的立場是不看好純視覺的。視覺和人工智慧非常重要,但我更相信、更看好超越人類的感知融合和萬物聯網的終極型態。

當然,作為兩部特斯拉車主和行業從業人員,我可以很直接的說,特斯拉組裝品質真的很差,大小問題也不少,馬斯克總是不按牌理出牌,公司也真的有幾次瀕臨破產,一些發展路線更是極具爭議,但不得不說,特斯拉確實在下一盤很大的棋,也在很多領域取得初步的成功。成了就是英雄,失敗就是狗熊,這是商業上千古不變的道理,當然,商場上也有不少狗熊逆襲成英雄的經典案例,比如亞馬遜的貝佐斯,有誰記得他曾經的落魄,又有誰記得賈伯斯曾被自己創辦的公司開除。

總結來說,我覺得看待特斯拉和電動車,還是要多方觀察,從數據和行業的趨勢、技術還有用戶的反饋報告來綜合判斷,銷量的波動和股價的跌宕,對一家這麼年輕的公司來說比較正常,也不一定和發展潛力、公司價值絕對相關,如果只從銷量和收入來判斷公司的價值的話,市場上包含特斯拉在內,有太多不成比例的案例了。我個人仍舊看好特斯拉和整個電動車行業在可見的未來內,持續高速增長。

競爭和挑戰一定不會少,馬斯克也多次說過,特斯拉為來最大的競爭對手,也許來自中國。無論是模式創新、市場淺力和速度,中國崛起的新造車勢力,確實很值得期待。特斯拉做了很多顛覆嘗試,在很多事情上做得不錯,作為一個拓荒者,為大家打開了一扇又一扇的門,但在行業裡,還有太多模式變革可以做,無論是中國「三傻」、傳統車廠的電動新品還有我自己服務的 Faraday Future,未來2-3年會非常令人興奮,也唯有大膽、持續保持創新的品牌和產品,才有機會贏得最後長途賽跑的勝利。

行業人士一起努力,大眾也一起關注電動車的發展吧!

#tesla #筆記 #投資 #電動車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